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市县动态 >

汉中市人社局:构建“四个三”培育体系 推动技能人才增量提质

来源:卓越陕西网|发布时间:2024-09-090

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汉中市人社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和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就业增收和发展需求导向,完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生态城市、谱写汉中新篇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推进“三位一体”强阵地。聚焦发展需求,坚持以院校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机构为补充,打造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强化职业教育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职业教育,成立汉中技工教育联盟,制定《优化在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355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业目录》,调整优化49所职教院校专业设置117个,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6所技工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投入2.5亿元,科贸技工学校(民营)自筹2亿元建成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全市现有职教院校22所,在校生5.5万人,年均毕业技能人才1.9万人。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制定《汉中市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实行“红黑榜”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和培训质量评估,集中打造20个优质培训机构。全市技能培训机构发展到167个,技能培训工种76个,基本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年均开展技能培训超过3万人。支持企业自主培养。积极争取中央、省上项目资金4500万元,帮助企业搭建技能人才自主培养平台,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国家级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国家级4个),设立3个园区培训中心、17个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年自主培育技能人才4522人。

实施三种模式提技能。建立完善订单培训、产教融合、阶梯式补贴三种模式,有效提升培训质量,先后培养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彭晨曦,全国技术能手温伟、黄卫、赵平、黄春波等一批全国顶尖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订单培训提升针对性。动态编制培训目录清单,企业按照需求“下单”、群众本着意愿“点单”、机构结合实际“接单”、人社部门根据效果“买单”,群众培训后开展等级评价、直送企业上岗就业,去年以来开展订单定向班156个、培训6500余人。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实战性。推进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改革,鼓励职教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置课程、实施培训教学,促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94个;引导技工院校实施“厂房式”改造,创建国家级工学一体化专业7个,推动培训机构将课堂搬到企业、教学放在生产线上,去年以来开展“实战化”培训4335人。创新“三挂钩”政策提高实效性。建立培训补贴“三挂钩”激励政策,将短期培训补贴发放与培训后就业率、取证率、本地就业率“阶梯式”挂钩,近三年全市开展短期技能培训11.6万人次,培训后半年内就业率、本地就业率、取证率由36.1%、26%和19.3%,分别提高到70.5%、53%和58%,岗前培训后稳岗留工率由51%增加到81%,培训后再就业人员人均月增收1200元左右。

畅通三个渠道促就业。将促进群众就业与保障企业用工作为培训的根本目的,加强院校、企业、人社互联互通,制定《强化人才用工供需匹配促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探索形成“培训+就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畅通院校送才渠道,建立政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校企人才合作,组织9所院校、21个培训机构与132个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1232人、留企就业648人。实施职教院校访企拓岗行动,开展“校企直通车”“进企业看变化”等活动,累计组织校企对接招聘会125场次,达成就业意向9900余人次。畅通企业招工渠道,建立园区企业及缺工情况信息库,定期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摸排,编制发布《紧缺工种和本地特色工种目录清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近两年累计征集900多人才需求,通过“秦云就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不间断精准推向求职人才,引导技能人才源源不断向园区企业汇聚。畅通人社服务渠道,在全省率先实施“人社工作”进园区,建立人社专员服务企业、局领导包联园区、企业缺工快响“三项制度”和本地产业园区及企业清单、重点企业需求及人才用工服务清单、人力资源供给清单、人社服务事项清单“四张清单”,全市575名人社干部包联751户重点企业,常态化提供招工引才、纾困解难等服务,累计帮助企业招工引才6647人。

建立三项机制激动能。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逐步提升待遇、荣誉和地位等,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今年1—8月,全市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数量明显提升,全市开展补贴性培训2.7万人、评价高技能人才1200余人,分别占年度任务的93%和170%,预计全年新培养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数量是去年的1.6倍、2.6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建立等级评价机制。推行技能等级社会化评价,培育认定评价机构33家,年均开展技能评价1.2万人。建立职业院校“1+X”制度,设立院校评价机构9家,1.5万名毕业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技能等级证书。支持符合条件的院校、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评价,6648名企业职工实现技能等级晋升。制定非遗文化产业职业标准,启动藤编、羌绣、架花、民宿管理等专项考核,推动我市地方特色产业、非遗文化资源等技能工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立成长晋升机制。推行“新八级工”技能等级制度,鼓励企业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制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把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范围,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建立待遇调增机制。推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把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纳入协商内容,将技能水平与天汉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评选表彰挂钩;定期发布职业、技能等级工资价位信息,建立企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引导36个企业提升技能等级工资人均30—400元。(李亮  王子健)



责编:朱刚

编辑:李飞



生成海报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

Copyright © 2024 陕西求真务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42476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