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起,中国建设银行与安康市建立定点帮扶机制。36年来,中国建设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要求,扎实开展金融服务与定点帮扶工作。建行安康分行作为属地行,始终坚守主责主业,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凭借深厚帮扶底蕴,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引金融“活水”助力安康特色富硒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带来新“硒”望。
富硒食品产业链是安康市计划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对推动当地产业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建行安康分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融入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大局,2024年以来,累计支持当地富硒食品产业链企业及农户1856户,投放贷款金额3.28亿元,覆盖茶叶种植加工、生猪养殖等重点富硒行业,通过“金融服务+定点帮扶”双轮驱动,为建设幸福安康贡献建行力量。
创新金融信贷产品 贷动富硒产业“舒筋活络”
一是扩面增量,扩大富硒茶产业产品供给和支持范围。将“惠农富硒贷”升级为“安康富硒茶叶贷”,对安康一区九县富硒茶产业进行批量化信贷支持。借助富硒茶叶贷、善担贷、裕农快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累计支持130户茶企茶农,投放信贷资金1.68亿元。二是以点带面,全面支持富硒生猪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安康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创新推出全线上、纯信用的“裕农快贷-产业链版”,为其上下游119户农户投放信贷资金8960万元。通过引入生猪价格指数和保险数据,创新“惠农生猪贷”并试点投放128万元。累计为生猪产业投放信贷资金2.17亿元,带动近1.5万名养殖户增收。三是全链覆盖,满足富硒魔芋产业各环节金融需求。在上游种植环节,通过“裕农快贷”为211户魔芋种植农户提供3176万元资金支持;中游依托“集体信用贷”产品优势,仅3个工作日就为安康岚皋县蔺河镇发放150万元贷款,有效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下游生产加工环节,为魔芋食品深加工企业累计提供信贷支持670余万元,推动安康魔芋制品走向全国。四是科技赋能,助力富硒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专精特新富硒产业链客户及供应链上下游,持续为企业技术改造、环保改造、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提供信贷支持,满足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累计为科技型富硒食品企业提供资金6700万元。
龙头带动招引央企 贷动富硒产业“强身健体”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招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挖掘客户资源,通过龙头企业招商引资,推动富硒食品产业链提质增效,增强联农带农能力。以富硒茶产业为例,建行安康分行引入央企中粮集团成立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开创“央企行业龙头+国有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合作模式。通过提升源头产品质量、定制拳头产品、创新品牌推广等措施,助力本地富硒茶产业强链升级。这一模式带动17个村集体增收3000万元,约1万名茶农增收,每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二是推动产业兴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一区三县”定点帮扶村为重点,结合县域富硒产业特点投入帮扶资源。支持安康汉阴县桑叶、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助力相关烘干厂房建设;支持安康紫阳县权河村开展烟草种植、魔芋基地生产建设,协调中茶紫阳公司帮助建融茶厂在今年春茶季顺利投产;在汉滨区财梁社区成立安康当地首个村集体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链。三是助力招商引资,注入产业发展新动力。聚焦富硒食品特色产业,依托境内外机构和客户资源,通过双向考察交流、组织专场活动等形式,如在安康岚皋县引入澳农集团建立“澳大利亚农业集团中国猕猴桃(陕西)种植出口基地”并达成生产线项目合作意向。同时,创新工作专班模式推进重点项目、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流程、探索建立驻地招商长效机制等措施,提升招商引资帮扶工作水平,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四是开展消费帮扶,助力产业延链强链。深化“惠润安康”消费帮扶品牌体系建设,依托“线上+线下”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产销互动、内外联动、多方共育,拓宽安康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上半年,中国建设银行发挥集团和客户资源优势,购买安康一区三县等全国脱贫地区农产品982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2.94亿元。
数字赋能服务模式 贷动富硒产业“大展拳脚”
未来,中国建设银行将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定点帮扶”的安康模式,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示范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建行智慧与实践。一是强化产业链式思维,助力产业提质增效。聚焦富硒食品等重点产业链,构建核心企业为引领、上中下游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借助定点帮扶资金和客户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消费帮扶、组织展销活动、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等实现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金融服务黏性,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构建立体金融服务模式,支持数字化经营与乡村发展。做好乡村振兴的金融下沉服务,聚焦镇村的基层产业发展与治理需求,因地制宜创新“集体信用贷”、特色产业贷等产品供给,加强裕农通与“金融专员”等服务渠道与机制的建设保障,发挥“数字乡村”平台作用,构建“产品服务+渠道机制+数字治理”的乡村金融综合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富硒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胡鑫)
责编:罗光明
编辑:李阿娟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